□ 刘 君
河西走廊是我的故乡,是生我养我的地方。这里有辽阔碧蓝的天空,空阔苍茫的厚土。大漠戈壁与绿洲湿地交错其间,续断绵延的汉明长城与星罗棋布的古代城垣遥相呼应。以敦煌莫高窟,武威天梯山石窟,张掖马蹄寺石窟、金塔寺石窟为代表的河西石窟,以开凿既早、历时久远、数量众多、规模宏大、内容丰富、保存完好,构成一部相对完整的佛教石窟艺术史,在中国佛教史和艺术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并以其极高的宗教价值与艺术价值享誉世界,河西走廊也由此被称为“石窟走廊”。
河西走廊石窟壁画以举世罕匹的艺术价值,自20世纪初开始,引起艺术家与研究者的广泛关注。以张大千为代表的大批艺术家长期或短期客居河西,临摹壁画,参研古法;而常书鸿、段文杰、樊锦诗等艺术家或学者,更是许身河西,终身研究,耗尽心智,加以守护。
除此以外,以张掖高台骆驼城遗址与许三湾遗址出土砖画为代表的魏晋墓砖画,用笔简洁,形象生动,造型独特,色彩明丽,构图完美,同样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白马秋风塞上,杏花春雨江南。”徐悲鸿先生没有到过河西走廊,但先生拟的这一联句,却是河西风光绝好的诠释。生于斯长于斯的我,曾无数次翻越祁连,横穿大漠,被这雄浑神秘的西部风情所震撼,被这绵长深厚的丝路文化所滋养。灵秀的湿地与浩瀚的荒漠让我流连忘返,神圣的雪山与错落的石窟让我魂牵梦萦。丝绸之路是一条神奇的路,四郡一线胜景万变,走廊两侧石窟林立,大漠戈壁烽燧相望,厚土之下古墓遍布,形成历史人文积淀深厚,自然风貌奇特迥异的河西文化。所有这一切,都是造化与祖先留给我们得天独厚的资源,也是我朝圣寻梦的动力之源。作为一名丝路人与河西人,置身这一文化走廊,我幸运而自豪!心源难通造化三妙,丹青有愧人文万殊,但生兹长兹,念兹在兹,我有责任去朝拜她,描绘她。
从汉唐古都西安出发,延绵千里之长,过黄河向西,翻越乌鞘岭,自河西四郡东端武威肇启,形成的这条石窟走廊,自河西五凉时期北凉开始不断营造,大大小小的石窟密布于走廊沿线,如同佛陀撒落的一串串佛珠,历千年而未毁,逢新纪而生辉。
史上河西走廊为丝绸之路要冲。当年那些以统治阶层为主体的河西信徒,以及过往、客居走廊的僧侣客商边将,为弘扬佛法,佑护平安,纷纷在这片佛教最早的东渐之地开窟造像。以天梯山石窟为起点,沿走廊向西一路开凿,并随着石窟的最早开凿者僧人昙耀东迁平城(今山西大同),从大同继续开凿,转向洛阳龙门,折返甘肃河东天水及周边地区。河西走廊一线遗存的石窟壁画造像,既是宗教、文化、艺术的结晶,也是丝路文明历史的见证,更是我夙夜以之的创作题材。
绘画钟情灵秀之人,但我明显是一个笨人!因为愚笨,苦心孤诣探索许多年,总是找不到好的方法来表现她。潜心日复一日,画作却总是不尽人意。记得一次师友聊天,有长者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由“画内功”谈到“画外功”,由李可染先生的“废画三千”延伸到南朝文学家刘勰的“江山之助”,从中我大受启发。自此以后,工作之余,前去朝拜每一座石窟,做一个虔诚的朝圣者。而用功励我者,正如荀子《劝学》篇所言:“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先贤古训,铭记在心,每有困难或者失落时,我都会默念,伴随我度过了无数个寂寞孤独的日日夜夜。
清代诗画皆擅的艺术家李念慈有云:“生乎东南者,不睹西北山川之雄伟,则苍凉灏博之气不出;生乎西北者,不睹东南山川之秀丽,则冲融缅邈之思亦无由发。”作为一名西北画人,走廊江天是我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我更钟情于这片土地的山水文化!
梦想作为一盏点亮内心世界的明灯,每一位从艺者都是怀揣梦想、意志坚定的追梦人。我要深深植根到河西走廊的山水、文化与艺术沃土当中,虔诚探寻,汲取营养,丰富自我,行走在丝路文化的古道上,做一名艺术的朝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