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一版)十多年来一直奋战在北部荒漠区防沙治沙的临泽治沙试验站站长杨向刚,把沙窝里栽的每一株幼苗都当作心头宝贝,每天都要亲自巡护照管。
项目是防沙治沙的重要支撑。今年3月,我市积极争取到巴丹吉林沙漠绿色长城防治荒漠化植树项目在临泽北部防沙带实施,这是继2022年“百万森林计划——沙漠锁边林”(甘肃张掖项目区)造林项目之后,又一次国际合作项目。这两个项目均为中国绿化基金会与韩中文化青少年协会合作开展的防沙造林项目,项目计划实施8至10年,总投资2000万元左右。治沙项目实施中严格落实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合同管理制“四制”规定,工程设计、建设、监理等均按国家规定进行公开招标,对项目实施全过程跟踪监理,严把质量关,严格资金管理,确保治沙工程建设质量。
同时,坚持谁治理、谁开发、谁受益的原则,推广拍卖、租赁、承包、转让、股份合作等治沙模式,让更多群众、企业和社会组织参与到防沙治沙用沙中,成为治沙的主力军,涌现出葱蓉林场、绿盈林场、明昌公司等社会资本治沙典型。“曾经的蓼泉南沙窝寸草不生,风吹沙起,每年夏季,人站在太阳底下晒得皮都疼。”绿盈林场场长王延福是一位热衷于治沙的个体实践者,在经历了早期沙窝里植树的艰辛和不易后,他的7000亩梭梭、4500亩肉苁蓉、1800亩沙枣林终于“活下来”,成了蓼泉南沙窝的“绿带”,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也逐渐有了经济效益。“随着生态环境的转变,如今种树也容易成活了,在七八年前,像文冠果这类树在这儿根本栽不活。”王延福试种的文冠果今年大量挂果,鸡蛋大的绿果挂满树枝,收获惊喜。
随着沙地综合治理力度的不断加大,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催生了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生态旅游业,荒漠化防治走上了综合治理利用与创新开发的新路子,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相互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目标。据统计,至2022年底,全县已有各类治沙及沙产业经营主体58家,经营面积12.42万亩,经营范围涉及治沙造林、林果业、养殖业、草畜产业、种植业、设施栽培、中药材、农产品加工等多个领域,年实现沙产业产值3.6亿元。涌现出虹桥酒庄、三二村葡萄基地、银先绿色示范园、板桥葡萄长廊、苁蓉林场等一批以民营企业或民营投资主体为代表的具有一定规模的沙产业试验示范基地,取得良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我们已建成5000亩酿酒葡萄、2000亩红枣、1000亩杂果,不仅筑起了绿色屏障,也形成了葡萄种植、葡萄酒加工销售、文旅休闲相结合的三产融合产业链,实现生态经济效益‘双赢’。”红桥庄园负责人贾进信心满满。红桥庄园的成功运营,与周边峡谷奇观、黑河弱水、遇仙桥采摘园、羊台山、香古寺、壕洼沙海等旅游资源串点成线,有效带动周边农户增收致富,助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在红桥庄园带动下,板桥镇建起占地面积5000亩的葡萄产业园,建设设施拱棚400座,配套完善2.5万立方米蓄水池、高低压线路、产业园道路等基础设施,成为集采摘、观光、旅游、休闲、科研、生产为一体的“沙生产业园”。“今年5月,我们在葡萄产业园新建了葡萄欢乐谷,推出沙漠娱乐体验、葡萄藤下手工坊、特色美食、自助烧烤等,采摘园除了桃、杏、李、葡萄,还有莲雾、芭乐、释迦果等热带水果。”板桥镇友好村党支部书记、主任陈学森表示,以沙治沙实现企业发展、产业壮大、集体增收、农户致富多方共赢,板桥镇也成为“河西走廊葡萄风情小镇”,全镇葡萄种植面积达1.5万亩,葡萄产业总产值达2亿元。
夏日,绿茵茵的葡萄藤上,一串串葡萄已经“坐果”,葵花籽大小的果子犹如一串串“绿珍珠”挂满枝头,孕育希望。葡萄园里,五彩斑斓的风筝迎风转动,孩子们有的在沙坡滑沙,有的在葡萄藤下玩沙子、捏泥巴,有的尽情享受美食,有的体验“网红榨汁机”带来的快乐……
谁也没想到,有一天,沙丘地能变成了“聚宝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