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贺承冬 钱 斌
八月的金张掖,百花争艳,景色宜人。8月6日至10日,由省委宣传部、中国期刊协会党刊分会主办的“沿着总书记的足迹·看甘肃发展变化”全国党刊全媒体主题采访活动走进张掖,探寻张掖推动高质量产业发展、乡村振兴、生态保护和红色文化传承弘扬等方面的生动实践和成效经验。
这次主题采访团由《求是》杂志社、《旗帜》杂志社、“学习强国”学习平台等中央媒体,以及全国29家地方党刊社的70余名记者组成。活动中,采访团先后深入我市各县区,围绕乡村振兴、生态治理、文化传承发展等主题,实地探访鲜活事例,深度挖掘经验做法,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化讲好新时代的张掖故事。
在甘州区甘浚镇速展村,白墙黛瓦的农家庭院整齐排列于街道两侧,各家各户院前花圃各色花朵竞相开放,美丽新农村图景徐徐展开。近年来,该村依托区位优势,打造建设集新型社区、现代农业、休闲民宿和设施完善、环境优美、产业丰富等功能于一体的产业基地、人居福地、文旅高地、观光胜地,倾力推动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
搬进“新”村,庭院美丽、生活便利,旅游这碗饭也鼓起了村民的钱袋子。速展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王鑫介绍,速展特色街区建设配套完善的水、电、暖、道路、绿化、景观、排污等基础设施,已打造成一个集新型社区、现代农业、田园休闲、生态度假、宜居宜游等功能于一体的高标准、多功能美丽乡村。
8月的肃南草原迎来最美的季节,吸引游客纷至沓来。采访团走进康乐草原,目之所及,绿色从遥远的冰山一直蔓延到眼前,洁白的绵羊点缀其中,草原灵动而唯美。近年来,肃南县在持续巩固提升祁连山生态环境整治修复成果的同时,依托资源禀赋,积极谋求县域经济转型之路,将“丝绸之路文化旅游驿站”作为自治县“十四五”发展的“三大定位”之一,把文化旅游业作为推动县域经济转型升级的主攻方向,从实施好乡村振兴战略的高度去谋划和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全面推进文旅兴县,加快推动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
“参观了民族博物馆,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裕固族厚重的历史文化,也感受到了裕固族人民安居乐业的精神风貌和展现出来的幸福图景。”“学习强国”学习平台记者童静说。
在我国农业种类发展版图中,甘肃张掖出产的玉米种子,占全国年用种的40%以上,其中,临泽作为生产大县,玉米制种业也是该县农业绿色发展的代表性名片。
在该县国家级玉米种子技术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介绍“这是全国首家集种子生产技术研发、农业技术服务、电子商务信息发布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种业综合服务机构”。该中心投资1.04亿元,建成“一站两台三中心”,即张掖国家级玉米制种基地耕地质量监测站、玉米种子质量监督检测中心、国家级玉米制种基地监管信息平台、农产品食品药品检验检测中心、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监控指挥平台、张掖市农村产权交易中心。
2019年8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考察时,参观了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他强调:“我们要讲好党的故事,讲好红军的故事,讲好西路军的故事,把红色基因传承好。”这一重要指示,是对广大党员干部的殷切嘱托。近4年来,高台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累计接待游客356.3万人次,提供免费讲解2.16万场次。红西路军的故事逐步走出甘肃、走向全国,纪念馆对外影响力和知名度大幅提升。
“央级党刊和各省级党刊,要讲好张掖的红色故事,要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把张掖的故事讲好,让更多的人了解西路军的故事。”《求是》杂志社宣传三处处长周祖友说。
初秋的山丹马场漫野碧绿。走进马场,群马奔腾,蔚为壮观。作为世界最大、历史最长的马场,从西汉年间开始,这片肥沃的草原上不断回响着马蹄踏过的声音。
近年来,山丹马场累计投入资金2.36亿元,落实退牧还草、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中央财政林业草原生态保护恢复、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及石羊河中下游防沙治沙林草综合治理等生态环境保护项目33项;完成草原围栏面积100万亩、退化草原改良60万亩、人工饲草地建设20万亩、草原病虫鼠害防治68万亩、草原毒杂草治理3.3万亩;落实减畜禁牧措施、实施生态建设项目……一系列举措接续落地,草原生态得到有效修复。
“我们将利用媒体把张掖宣传出去,让更多的人走进张掖,了解张掖。”湖南党刊《新湘评论》杂志社邓跃表示。
采访活动结束后,采访团记者纷纷表示,此次采访切身领会到了张掖的好经验和好做法,将用文字和镜头讲好张掖故事,传播张掖好经验,让更多人了解张掖、认识张掖、走进张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