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调查研究是我们长期坚持、一以贯之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是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重要途径,是我们的“传家宝”。
毛泽东同志说,调查就像“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像“一朝分娩”。发现问题是前提、是基础,是调查研究的动因。解决问题是关键、是突破,是调查研究的结果。如果发现问题而不去解决,“调而不研、研而无用”,落入形式主义的窠臼,这样则与调查研究的初衷和目的背道而驰。
习近平同志是调查研究的行家里手。他多次提到:交换、比较、反复。强调“钻矛盾窝”了解实情,“少看花瓶和盆景,多看看后院和角落”。《之江新语》第一篇文章,题目就是《调研工作务求“深、实、细、准、效”》。实效是检验调查研究的根本标准。为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确保调研真实可信、取得实效。在正定工作时,习近平同志搞问卷调查,带着工作人员在街边摆桌子,有赶集的老百姓经过,就主动递上问卷。请老百姓坐下来聊,当场征询意见,解答大家的问题;在福州工作时,习近平同志全民动员、问计于民,发放1万多份问卷,搜集了解各方面对福州发展的意见;在厦门工作时,习近平同志组织100多人做了发展战略研究,围绕三个基本问题,进行了21个专题调研,牵头编制的厦门发展战略,成为地方政府最早编制的一个纵跨15年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规划……一项项科学政策的实施,充分体现了调查研究的结果,解决了改革和发展中遇到的特定难题。
成功的调查研究,就是要有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通过“解剖麻雀”,剖析具体实例,发现事物的本质规律,找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办法。如果把“解剖麻雀”变为观察欣赏,人虽然走近了,只看看麻雀的外观,就主观臆断内部构造,或者随便抓一只小鸡小鸟滥竽充数,把“盆景”当风景,把解剖麻雀当作解剖材料,这绝不是成功的调查研究,也很难发现基层的真实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钥匙”。这样的调研,就像看病没有把准脉搏,自然无法对症下药,提出真知灼见。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大兴调查研究,领导干部就是要坚持问题导向,直奔问题去,往矛盾大、情况复杂的地方去,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自觉迈开步子、放下架子、扑下身子,察民情、解民忧、集民智,找准问题所在、症结所在,逐一梳理问题,列出任务清单,提实解决对策。对一些短期就能解决的问题,应该立行立改、马上就办。对于一时难以解决、需要持续推进的,要明确目标,紧盯不放,一抓到底,定期回访,督查督办,跟踪问效,推动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取得新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