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8月23日数字报
张掖日报
2024年08月23日
金石梅开 不忘师恩
—— 怀念我的老师王海容先生

□ 成自生

20世纪60年代第一个春天的上午,一位英俊潇洒的先生来到我家。不到10岁的我,听妈妈称他为王老师,在他们的对话中,我得知在张掖二中读书的大哥被选入武威县歌舞剧团当演员。在此后的许多年里,王老师每年都会来我家一两次,告诉父母大哥在工作、生活和演出方面的一些事。在他们的交谈中,我感受到父母对王老师的感激之情和王老师的和蔼可亲、谦虚礼貌,尤其他那一口秦腔戏语般的陕西话留给了我深刻的印象。

在此后的许多年里,武威歌舞剧团经常巡回在河西走廊或多地演出。每次来张掖演出,我都可以自由地出入在台前或幕后,我多次看到大哥表演时,台下观众那欢声雷动的掌声,在我心中大哥就是一个明星级的人物。如果把大哥看作一匹千里马的话,那么发现这匹宝驹的伯乐,一定是值得我们全家人尊敬的王老师。

王海容老师出生于陕西户县牛东村的一个文化世家,8岁时跟父亲写字,12岁就小有名气,经常为乡邻书写对联、牌匾、碑文等。受家乡传统文化的熏陶,他和戏曲结下了不解之缘,19岁起一直在剧团搞戏曲工作,当司鼓、写剧本、搞戏曲音乐。21岁开始发表出版现代戏《送饭》《儿女亲事》、古典戏《打镇台》等70余本。同时搜集整理过河西曲子,创作、上演发表了歌剧、诗词、音乐等方面的文章。

五六十年代,为及时宣传党的政策,他经常连夜赶写剧本,同事送他一个雅号“一灯油”,意思是燃一灯油的功夫,就能写出一个能够发表演出的剧本。先生在搞戏曲工作的同时,对书法更是喜爱,数年间总是不遗余力地追求。60年代初,他因右臂患病不能执笔,开始坚持左手写字,两年后便能行笔自如,右臂康复后双管齐下,刻苦钻研书法艺术,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70年代末,经大哥引荐,我投师武威的书法家王维德、丁二兵和郑铁林先生学习书法、绘画、篆刻。1982年王老师任张掖地区文联主席,这时的我从事企业管理和美术设计培训工作,业余时间在书法篆刻学习方面极其痴迷。在参与文联举办的书画展览活动中,了解到王老师对于书法和其他艺术的认识和思考。他说:“中国书法供给中国人民基本的审美观念。一个中国文化人,不懂中国书法,就谈不上中国独有的艺术创造。用现代的审美意识,努力把戏剧、舞蹈、音乐表演等形式融汇于书法创作之中,表现其生动的气韵、高雅的格调。”这是他真实的,并能知行合一的追求。也正是这种宽阔如海、高大如山的艺术胸怀,借以厚重的姊妹艺术沉淀中产生的审美意识,把字外功夫融汇于笔墨之间,形成了他用笔规矩有度、线条硬朗、遒劲森挺、斩钉截铁、沉着痛快、颇具气势和力度的书法风格。他的作品曾参加全国、省、地各类书展,获得过大赛一等奖,被西安大雁塔博物馆等处收藏。也曾为新西兰、澳大利亚、意大利等国友人书写作品,深得国际友人的喜爱。他的名字载入了《中国现代书画家人名大辞典》。从这时候起,我成了王老师的学生,沐浴着他温暖的关怀和教诲。

1993年,在张掖武威两地文化部门的主办下,举办了“王海容书法展览”,展出不同幅式的书法作品50余幅,优美的书体、能量满正的内容、丰富多样的幅式和精美的装裱吸引了数以万计的参观者,这次展览为两地书法艺术的交流和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时年63岁的先生在书展自序文中写道“喜怒哀乐竹有节,诗书戏文华甲年。”让我们看到了他那如竹子虚心有节,如君子般谦逊姿态的高贵品质。他自谦道:我只是一个业余书法爱好者,作品尚欠完美。“无力求其工,有意求其韵”的心迹表述,更是让我们钦佩王老师那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精神风貌,这不仅仅是老一辈艺术家有所为的远大抱负和目标,也彰显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内涵。

人们常说:人生遇人三幸,大抵莫过于伯乐之识,雪炭之交,醍醐之师。可以说,我书法篆刻之路的选择,益在先获伯乐之识为一,二在获我长兄之荐师有道,三是海容老师启明指路。

在和王老师的接触中,他对艺术的热爱极大地感染了我。当他看到我对金石篆刻艺术极为痴迷时,主动送给我他自藏的《六书通》和自费购买的《齐白石印影》等资料供我学习。他亲笔为我书写的“刻刀苦耕”书法作品,真实地记录了他对我在篆刻艺术方面要有所建树,对张掖篆刻艺术发展要有贡献的期盼和鼓励。在他的支持下我不负师愿,大量篆刻作品创作发表。2001年中国申办奥运成功,次年起我用了5年时间创作完成了《奥运印谱》,并于2006年底实现了出版印刷。这虽然是一本小册子,但毫不夸张地讲,是王老师对我十数年间温暖的教诲和深深的期待,也是我不负师恩、刻刀苦耕的真实汇报。这本《奥运印谱》的创作秉承了老师多种艺术融合出新的思想,承载的是奥林匹克体育精神的核心内容,属国内首本,也是张掖历史上第一本篆刻印谱。

王老师不治印,但却对篆刻有独到的欣赏能力。他喜欢我的篆刻,他书法使用的印章,如:老海、出水芙蓉、海容、户县牛东人、秦陇漂流等都是他所嘱刻的内容。他能够仔细地品读我刻的每一方印章,从篆法、章法、刀法三个方面来审视,并且提出他的见解。在篆法方面,他很重视我在篆书书写方面的提高,曾意味深长地告诫我:“篆刻是由篆与刻两个部分组成。篆是书法功底,刻是技术手段,印稿设计是篆刻的核心,一定要在篆书的学习方面下足功夫了,才能写出好的印稿。”他对那些从篆书字典上查字、搬抄到印面上刻成印章的创作方法极不赞同。在书法创作指导方面他多次召集王训端和我,边讲边用红笔圈点我们书法临习作品中的技法和结构问题。还和傅登林、李慧兰在一起探讨音乐与表演的话题,这些情景让我至今历历在目,久久不能忘怀。

老师性格豪爽热情、为人大气而随和,但在文艺创作、书法导向、为人处世方面却是直言不讳。当他看到一些初入书道的年轻人由于受社会不良影响,用嘴叼、脚趾夹笔写字的现象时,能够义正词严地提出告诫:“学习书法要踏踏实实地从临帖开始,创作要在继承的基础上求变。书法艺术不能用杂耍的手段去呈现。”他提倡尊重书法创作,走好自觉继承传统艺术的路,这对于当年的我和一些学习书法的人来讲都是一个及时而宝贵的警示。

我大哥作为王老师曾经的学生,因病英年早逝,每次提到大哥,王老师总是深感惋惜地说:“天妒英才啊,可惜子龙好演员!”这让我感到王老师和学生之间诚挚的友谊和他惜才爱才的宽大胸怀。如今我也是古稀又四的人了,回想这一路走来遇到的人、做过的事,还有写下的那三千废纸,刻下的那万枚石印,只觉话长纸短,唯有思念绵长。忆往昔,初见恩师,古风文人温文尔雅,让我心动。回忆绵绵,恩师学识渊博,智慧引我前行。岁月流转,师恩铭记心田,锲而不舍,近成《西路军印谱》一册来敬恩师。若倾力金石梅开还须遵恩师所嘱:“刻刀苦耕”。

笔行至此为报老师教诲之恩,特赋小诗于下,一作谢师语,二为自励句。

揖谢恩师留墨宝,励生书刻苦耕牛。

金刀之刃著双谱,老海功劳铭案头。

上一篇
返回
下一篇
© 版权所有 张掖市融媒体中心 Copyright © 2012-2023
本网所刊登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张掖市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 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制作单位:张掖市融媒体中心   陇ICP备20220031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