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祁晓蓓
改革开放初期,我市只有10多家地方性小企业,其它工业都分布在县城和乡镇的作坊式加工企业。上世纪80年代后期,伴随着大办乡镇企业发展了一些小项目。上世纪90年代,随着国有企业改制,发展起了一批私营企业,工业企业基本产品是小五金、面粉和煤炭,工业企业规模较小、产品单一。撤地设市以来,通过不断挖掘资源优势,提高工业生产力,地方工业有了长足发展,形成了以电力、冶金、化工、医药、建筑建材、农副产品加工、轻工原料加工等为主的地方工业体系,工业企业由1978年的385户发展到去年的2615户,工业生产规模不断发展壮大,已经成为全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主导力量。
党的二十大以来,我市深入实施强工业行动和工业突破发展行动,立足工业发展基础,着眼产业发展趋势,加速传统产业迭代升级,加快补齐工业发展短板,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全市规上工业企业数量从2021年的187户增至267户、净增80户,规上工业总产值从2021年的226.8亿元增至去年的304.3亿元、提高77.5亿元,工业增加值从2021年的63.9亿元增至去年的78.1亿元、提高14.2亿元,工业税收占税收收入比重从2021年的26.73%增至去年的32.9%、提高6.17个百分点,工业经济实现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有效提升。
聚焦项目建设 发展后劲不断增强
聚力以商招商,始终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促进工业高质量发展的首要抓手,健全完善“三张图谱三个清单”,围绕新材料、化工等重点产业关键环节坚持以商招商。2021年以来,签约入库工业和信息化项目258项,落实到位资金573亿元,宏泽海槿Hz电解装备制造、清泉生物年产20万吨优化柴油等139项招商项目建成投产。加快项目建设,成立项目建设工作专班,破解项目建设“卡脖子”难题,全力推动重点工业项目按期建设。(下转第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