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22日数字报
张掖日报
2024年10月22日
医者仁心浇灌民族团结之花
—— 记“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巴战生

本报记者 李 惠

从医35年,为民族地区群众开展义诊、体检15万余人次。一万多个日夜里,他在平凡的岗位上践行民族团结的薪火相传,用双脚丈量草原深处的每一寸土地,用精湛的医术救治被病痛困扰的每一位患者,用青春见证医疗事业的每一次突破。他就是“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肃南县人民医院党支部书记巴战生。

走进肃南裕固族自治县人民医院,现代化的医疗设备和整洁的就医环境让人眼前一亮。巴战生身着白大褂,穿梭在病房和诊室之间,仔细询问病人的病情,耐心解答家属的疑问。这个场景,对巴战生来说,是再熟悉不过的日常。

“用爱心诠释党心,用党心温暖民心”,这是巴战生的口头禅,也是他开展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1989年大学毕业后,巴战生放弃大城市的优越条件,怀着儿时的梦想和满腔的热情扎根家乡,主动要求分配到条件艰苦的肃南县马蹄藏族乡工作。那时所谓的卫生所就是乡政府院内的一间旧房子,群众就医路途遥远且交通不便。为了能有个独立的工作场所,他东拼西借3000余元,借房借物成立全县第一家乡村医疗设施基本完备的卫生所,为周边各族群众提供了力所能及的医疗服务。

回忆起那段岁月,巴战生感慨万千:“当时真的很艰苦,看到乡亲们因缺乏医疗条件而饱受病痛折磨,我就下定决心,一定要改变这种状况。”

1989年至1990年间,巴战生步行两万公里,为全乡360余名儿童注射疫苗,完成疫苗接种“4个100%”。那时的他常常天不亮就出发,背着沉重的疫苗箱,穿梭在茫茫草原和崇山峻岭之间,双脚踏遍了马蹄乡的每一寸土地,为无数孩子筑起一道健康防线。“那时候条件有限,交通不便,但为了孩子们的健康,再苦再累也值得。”巴战生深情地说。

2003年,一场突如其来的地震波及肃南县,巴战生第一时间奔赴灾区,日夜不休全力救治受伤群众。“地震发生后,我们立即组织医疗队,带着药品和器械赶往灾区,时间就是生命,每一秒都至关重要。”回忆起那段惊心动魄的日子,巴战生依然记忆犹新。他带领医疗队不分昼夜对30多名受伤的各族群众进行紧急救治和转送,为灾区群众的生命安全筑起坚实屏障。

“医者,先做人,后行医。”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35年间,巴战生时刻以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在政治、思想、行动上坚决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树立正确的“五观”、增强“三个意识”、坚定“五个认同”等方面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并将这种精神带到工作中,为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默默贡献自己的力量。

巴战生到肃南裕固族自治县人民医院工作后,全身心投入医疗工作,从“单兵作战”转变为“带兵作战”。从最初看病“老三样”的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计,到如今的64排螺旋CT、1.5T核磁共振、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从“赤脚医生”到各领域专家云集,从乡村诊所到“综合性医院”……(下转第二版)

上一篇
返回
下一篇
© 版权所有 张掖市融媒体中心 Copyright © 2012-2023
本网所刊登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张掖市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 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制作单位:张掖市融媒体中心   陇ICP备20220031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