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YRB03

南华镇:“一核四圈”筑牢基层社会安全屏障 2024年09月10日

□ 殷长征

近年来,高台县南华镇在深入实施“四级七天”调解工作法的基础上,创新打造矛盾纠纷排查化解“一‘核’四‘圈’”模式,即以党建引领为核心,打造社情民意收集圈、矛盾纠纷化解圈、公共法律服务圈、法治宣传教育圈,有效防范化解各类矛盾隐患,夯实主动创稳主动创安基层治理基础,服务保障经济社会和谐稳定。

明确党建引领核心点 凝聚调解工作合力

始终坚持以党建引领为核心,镇、村(社区)党组织负责人主动承担维护社会大局和谐稳定的政治责任,对辖区重大矛盾纠纷和信访案件亲自过问、主动参与,确保联动调解、包案调处、督考奖惩等制度落实到位。

去年3月,礼号村二社的农户将流转给夏某某的土地擅自流转给了曹某某,为此双方发生纠纷,64户农户提起诉讼,请求解除与夏某某的合同。因涉及农户较多又马上到春耕时节,南华法庭当即向镇党委政府汇报相关情况,党政领导高度重视,组织综治中心、法庭、派出所、司法所及相关站所和村委会人员制定调解方案,最终通过“一庭三所+”联动调处,用非诉讼方式化解该起纠纷。

打造社情民意收集圈 加强纠纷排查预警

在“社情民意收集圈”中,南华镇通过多渠道、多平台广泛收集群众意见与建议,确保民情民意上通下达,为精准施策提供坚实的数据支撑。为发挥基层调解员在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中的“排头兵”作用,把全镇91名网格员纳入调解员队伍,建立健全“六个一”联系服务群众机制,以村为单位,划分16个“民情责任区”,向群众发放“民情联系卡”,由党员担任“民情快递员”收集办理事项,归类汇总后以“民情快递单”的形式上报并跟踪办理,实现快速收集民情、快速跟踪办理、快速答复反馈,激活网格体系“穴位”,打通服务群众“神经末梢”。

今年1月,墩仁村村民何某认为自己30年前在新疆务工时的工伤赔偿不合理,因企业改制再无法得到相应的补偿,准备进京上访,“民情快递员”得知这一消息后,立即上报“民情快递单”,镇政府相关人员及时赶到,积极做好信访人稳控工作并协调联系相关单位进行处理,彻底打消其进京上访的念头,避免了一起进京越级上访事件。

打造矛盾纠纷化解圈 有效化解矛盾纠纷

“矛盾纠纷化解圈”依托“四级七天”调解工作法的深厚基础,进一步创新机制,力求将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依托镇、村(社区)两级调解组织,整合司法、公安、法院等多部门资源,对收集到的矛盾纠纷进行及时有效的调解处理。

以调委会和个人调解室为基础,“三官一师”、人民调解员和网格员为补充,充分利用法庭、派出所、司法所、法律服务所“一庭三所”职能优势,积极搭建 “信服苑”“一杯红枣茶说说村里事”“逢四说事”“礼议亭”等纠纷调解平台,通过推行“个人+集体”“坐诊+巡诊”的纠纷调解模式,使绝大多数矛盾纠纷在社、村(社区)、所、镇四个层级七天时间内得到有效化解,把纠纷化解在基层。

打造公共法律服务圈 维护群众合法权益

“公共法律服务圈”的建立,有效提升群众的法治获得感和满意度。加强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为群众提供便捷高效的法律咨询、法律援助等法律服务。通过设立个人调解工作室、法律援助工作中心等服务平台,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法律服务。坚持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着力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矛盾、解决纠纷。

陈占祯正是其中一位法律专家,他从事基层法律服务工作已经31年,担任全镇16个村(社区)的法律顾问,是人民群众的“金牌调解员”。2020年,南华镇人民调解委员会成立了陈占祯调解工作室,近三年他凭借多年工作经验,参与调处矛盾纠纷242件,引导群众申请司法确认94件,督促履行协议236件,协议履行率达99%,经调解不能达成协议的引导进入诉讼21件。“有矛盾总是要解决的,总要有人去管,有地方去评理。调解工作是做好事、做善事,群众也最需要我们这样的人,做事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当事人带着怨气来,带着满意走,这是我最基本的愿望。”陈占祯说。

打造法治宣传教育圈 营造和谐稳定环境

“法治宣传教育圈”持续发力,通过举办法律知识讲座、发放宣传资料、利用新媒体平台等多种方式,普及法律知识,弘扬法治精神。同时,注重结合当地实际,开展有针对性的法治宣传教育,提高群众的法律意识和法治素养,营造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

把法治文化阵地建设作为“八五”普法工作的重要内容,将更多法治元素巧妙融入群众日常生活,编演“解读民法典”“普法三句半”等法治文艺节目,开通农村普法 “小喇叭”,制作普法短视频,并利用“2+Χ”新媒体平台进行普法宣传,把普法触角延伸到家家户户,使广大群众能够出门见法治、抬头看法治、茶余饭后讲法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