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厚植绿色底蕴,铺就乡村振兴“生态底色”。立足“一红一绿”资源禀赋,将黑河湿地、丹霞地貌等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罗城镇张家墩村通过省级文旅振兴乡村样板村验收,天城村创建为市级专业旅游村,打造张家墩“稻香渔村”、上庄村“弱水蒹葭”等特色文旅品牌,彩虹田园、冰上乐园、天月生态农庄、羊蹄沟度假村等建成运营,开发“地质奇观+生态旅游+文化体验”特色线路,推出农耕文化研学、乡村露营等体验项目,丰富乡村旅游内涵,展现乡村文化独特魅力。今年“五一”假期,新坝镇华梦园小泉丹霞景区接待游客14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71.41万元,生态旅游热度持续攀升。
深挖文化根脉,培育乡村振兴“特色品牌”。构建“非遗+文旅+产业”模式,开发画像砖复制品、葫芦烙画、掐丝彩岩画等非遗文创产品118种,推出“非遗贺新春·点亮中国灯”等5条非遗主题线路,公布县级非遗项目87项,非遗培训年均45场次,培养各级非遗保护传承人164名。以高台民歌、黄河灯阵等省级非遗项目为依托,建设非遗传习所10个,培育“葫芦张”“九发守艺”等全国畅销品牌,推出掐丝珐琅、麦秆画等系列可体验可销售的非遗文化“潮品”,推动非遗文化从“展示”向“消费”转化。
夯实发展根基,打造乡村振兴“宜居家园”。持续加大农村文化基础设施投入,九头胡杨林景区建设等重点文旅项目加速推进,建成巷道镇小寺村、骆驼城镇新联村等农村文化广场136个,配套建设文化长廊、乡村舞台等设施,形成农村“30分钟文化共享圈”,实现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全覆盖。将非遗保护传承与乡村建设深度融合,建成宣化镇上庄村乐善秦腔馆、黑泉镇镇江村九曲黄河灯阵等农村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常态化开展非遗展示展演和群众文化活动,增强乡村旅游的沉浸感与吸引力。 (殷龙飞)